close

摘自 - 商智257 電子報 

在《問得好!》一書中,主角班‧耐特的發問教練約瑟夫要他問自己以下問題:

 ‧要怪誰? ‧我怎麼了? ‧我為何這麼失敗? ‧我可能損失什麼?

 ‧我如何證實自己是對的? ‧我如何掌控? ‧他們為何如此難以捉摸,且令人沮喪?

 ‧我是怎麼淪落到這個爛團隊的? ‧幹麼那麼麻煩?

 

果然,在列舉這些問題時,主角馬上就覺得胸部一緊、肩膀僵硬,甚至覺得自己像個菜鳥投手,在緊要時刻只會全身「皮皮剉」。

 

我們問自己的問題,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都可能成為我們最大的敵人或最大的盟友。值得留意的是,我們會陷入負面情緒往往與我們內心那些批判者的問題和態度有關就像主角班在面對她的老婆對他說:「最近我好像寡婦,你總是很疏遠,心情時好時壞」時,即使心裡很愛他的老婆,可是他的思維在「她幹麼要挑這個早上開啟戰端?」之下,他的回應是:「我現在不想聽這個。」接下來,火大與愧疚的心情成了他一整天覺得諸事不順的源頭。

 

人會走上批判者路徑在所難免,不過本書作者梅若李‧亞當斯認為,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走上批判者之路,真正的問題是要不要固執己見、死不悔改。當人死抱批判者態度不放時,永遠成不了事。心裡形成的問題,會塑造我們的決定和行為,不過我們的身體和心情會比腦袋更早發送訊息,就像班在面臨那些批判者問題時立即引發上述的情緒反應。因此,不想要批判者的情緒老是在你的人際關係中作梗,我們就要懂得辨認身心發出的訊號,試著讓內心那位「觀察員的自我」站出來。

大多數的人都理解「心轉境轉」的道理,但有時就是會在覺得外在的「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情勢下,將自己推向衝突和挫折的局面。下次再遇到一些讓你動彈不得的困局、諸事不順,或者覺得人家老是在找碴和扯你後腿時,你可以試試《問得好!》整理出問對問題的七種工具,培養對自己、對他人不動如山、寧靜和呈現當下的能力。


推薦文: 從「異」見中成長 

董氏基金會董事長——黃鎮台(口述/商智文化整理)

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學習經驗不同,對同一事物難免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人們在聽到不同意見的時候,卻常常本能且自然地覺得挫折甚至開始防衛,一味想證明自己的正確,而陷入了為爭辯而爭辯的泥淖,這是非常可惜的。

我們知道,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能親自體驗和接觸到的事、物都極為有限,所以,當他人提出不同於我們看法的時候,事實上是提供了一個不同於我們學習成長背景的個人寶貴經驗,是一個我們應該好好把握、吸收,讓自己成長的難得機會。
也許有人認為,花時間與人討論一個「答案顯而易見」的問題著實浪費時間。其實不然,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假設你的論點不夠完善,經過討論,便能藉此修正,使其更加完善,自己因而成長了;但即使你原來的看法正確,這場討論也絕非浪費時間,因為它讓你的論點接受了另一不同論點的檢視與驗證,你的看法也因而盲點更少、更客觀,換個角度來看,你依然是成長了。

當然,如果發問者的態度不好,是容易引起我們情緒上的不悅,但是如果因此而罔顧事理,為了自尊而開始為爭辯而爭辯,我們對事理的判斷豈不就完全受制於發問者的聲調、用詞和表情了?這麼容易隨之起舞,會讓我們無法冷靜地就事論事,也會讓其他人在提出不同於我們意見的時候有所顧忌,這對領導人和團隊而言其實是個傷害。

記得二十年前,我在國科會自然科學發展處服務的時候,我們從國外請到一位名學者來台主持國家型研究計畫,可是礙於當時許多法令規定,自然科學發展處和這位學者在合作溝通上總是困難重重。一天我去到這位學者辦公室,試著當面溝通,結果經過二、三小時的「努力」,換來的是雙方的各說各話,有時候甚至爭執得面紅耳赤,完全沒有交集。那時我既疲倦又喪氣,懊惱地想,「放棄了吧,反正事情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對方不了解也是無可奈向啊!」就在這一瞬間,一個念頭突然竄起:我已經花了那麼多時間,現在放棄豈不功虧一簣?同時我也想到,「溝通」應該是「雙向」的,之前我僅僅是希望對方了解自然科學處的困難,我只是在努力讓對方「通」我的理啊!就是這個想法讓我跳脫了本位,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了解他的困難,「通」對方的理。對方感受到我的誠懇及同理心,「溝通」的目標達成了,我們自此也成了好朋友。

所以,不論我們聽到理性的反對或是不友善的攻擊時,都應該盡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放空自己,不能有「我對你錯」的假設,也不能抱著挑毛病的批判心態去回應,而應該敞開心胸、保持「我可能錯」的「理解者」態度,就事論事,善意溝通,才能使自己成長,同時也才能解決問題。

提到發問,台灣的學子因為生長及教育環境使然,從小就缺乏訓練,不僅不愛發問,也不會發問,只是一味接受答案,以為問題之後一定有「標準答案」,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思考模式。其實問題不全然是「非黑即白、誰對誰錯」的選擇題,許多時候,問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一個只習於接受「標準答案」的學生,出了社會面對問題,自然容易缺乏創新及應變能力。

十年前在逢甲大學服務的時候,我們創立了「領導知能中心」,目標就是讓同學練習如何發問、如何多面向切入問題;也讓同學了解領導別人之前,先要能領導自己,尤其在聽到不同意見時,要能「領導」自己的情緒,敞開心胸去聆聽。我們也要求授課老師,自己要先放下身段、卸下心防,撤除「害怕被問倒」的心理障礙,和同學善意地溝通,一起學習成長,讓同學從老師的身教上,學習到尊重歧見、以及從歧見中成長的可能與重要性。

人們對於同事或外人,碰到問題時或許還可以保持冷靜、就事論事,但是當我們與自己極親近的人,像夫妻、情侶及家人,在意見上發生小衝突時,由於情感使然,很多不客觀的情緒性因素,像是「你明明知道……」或是「你應該知道……」等情緒夾雜進來,便很難平心靜氣、冷靜客觀了。事實上,沒有人「應該」知道你怎麼想,在你未表白、在問題未溝通前,我們都不該假設對方了解。而且,就算他(她)「明明知道」,別忘了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小習慣,不小心習慣性地「犯了錯」,也用不著大肆批判啊!
總之,當我們聽到不同的聲音時,要記住,不同的聲音是一個很好的溝通和成長的機會,我們應該學習從「異」見中成長,從挫折中成長,在主動展開善意的溝通前,請不要急於走上「批判者」之路,記得做個積極的「理解者」,讓思緒及問題轉個彎。

http://www.sunbright.com.tw/catalog/preview_files/BL47.zip
(試閱檔下載, PPT播映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rren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